政策加速皖江崛起 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

发布日期:2011-05-31 浏览次数:1685

    近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示范区政策》)正式印发。这些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政策出台,将有力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先行先试 诚意邀商   覆盖面广、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高度概括了《示范区政策》的三大特点。纵览全文,政策主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尤其是外来投资者关心的重点问题,政策都给予了回答,表达了示范区与外来客商合作的极大诚意。   《示范区政策》包括载体建设、产业创新、用地供给、税收价格、财政金融、环境保护、人才智力、内外贸易、社会事业、政务环境等十个方面内容。 40条政策条文既言简意赅,又货真价实,是实实在在的支持,更是真金白银的优惠。甚至有的一条政策中就有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收费减免、简政放权等多方面内容,有力保证了示范区“承接”和“示范”两大功能的实现。   《示范区政策》中,高含金量的政策倾向,充分体现出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例如,针对产业承接载体建设问题,政策规定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每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带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此等等,真金白银的优惠表现出政府对示范区建设实实在在的支持。   吸引外来投资商,尤其是大规模、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利益方,最关键的是要回答其关心的合作载体和模式、利益分享机制等问题,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示范区政策》针对这一点也给出了全面规定。例如,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相关支持政策等。   优化机制 创新承接   “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意味着其发展要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就要求指导示范区建设的政策要具有创新性。 《示范区政策》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突出体现在体制机制和政务环境的创新上。这是政策亮点所在。   示范区初步建立了区域合作和承接转移的利益机制。政策条文通过对集中区建设、开发园区建设等合作模式利益分享的规定,搭建了一个利益机制框架。具体表现在,集中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政府、开发园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   示范区着力于改革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通过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实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制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办法。此类政策将从优化体制机制入手,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全方位保障。   《示范区政策》还就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政务服务环境做出了详细规定,以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服务示范区建设。具体而言,包括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在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等。   科学谋划 蓝图清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战略定位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示范区要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示范区政策》的出台,正是朝着这一方向,从政策层面着眼实处,描绘出示范区未来发展轨迹和美好前景。   “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这是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路径。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分析,《示范区政策》紧紧围绕示范区战略定位,作出一系列关于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支持产业创新升级、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等的政策规定,将对实现这一预期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政策中规定,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而这些都将成为在承接中创新升级的优良载体,在承接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指日可待。 ”   纵观《示范区政策》全文,业内人士认为,再过6年左右时间,随着政策的逐一落实,示范区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以集中区和开发区为主体的一大批高水平承接产业载体;产业转移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体制机制与长三角地区全面对接;示范区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首选地;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资讯来源:安徽日报